——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建设系列述评·经济发展篇中国绿色时报5月20日报道(记者:刘娜微)天保工程,保住了天。我国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减轻,粮食增产。
但是,工程的实施也让以往伐木、吃山的木材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工程区木材政策性禁伐或限伐后,地方经济如何突围寻找新的发展支撑点,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从这个角度讲,天保工程的实施给林区经济及社会各方面带来了重大影响,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走出低谷寻找林区经济第二落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政策性禁伐或限伐直接导致大木头经济时代的结束。如何求解天保工程长效机制?务林人被逼上一条向伐木以外要生存的道路。
一条从吃青山饭享祖宗福的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向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路。资源转化为资本,首先要变的是头脑。很多人认识到,与其他地区相比,生态资源的得天独厚正是天保区最大的经济优势。丰富的光热资源,适合各类动物栖息、繁育;无污染的环境,使农牧产品营养丰富、质量优良;广袤的森林、多姿的湖泊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此,天保工程区开始了大量改革实践,通过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与外部地区资金、技术和物资的经济转换,林区经济发展迅速摆脱困境。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为例。2000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林管局积极探索发展后续产业,提出着力打造森林旅游业、畜禽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和森林经营业四大产业发展格局。以喀纳斯旅游为龙头构建阿尔泰山森林生态旅游体系,以建基地为重点加速推进特色种植、畜禽养殖和种苗业发展,依托管护所(站)开办林区旅社、商店、餐馆,发展林家乐。全局一线管护人员来自林地经济收入人均达3000元。
林区经济迅速发展已逐渐显现。四川省2009年林业总产值953亿元,比1997年增长10倍多;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纯收入521元,比2000年增长3倍多。重庆市林农人均干杂果经济收益达到340元,干杂果经济林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特色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龙江森工集团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和北药开发为主的多种经营产业,2009年多种经营产值达157.8亿元,是1997年的5.3倍对35个重点国有森工企业监测结果表明,天保工程实施后样本企业总产值呈现V字形增长。
从1997年到2000年处入下滑状态,2000年探底以后出现持续增长,企业负债下降了63.4%。正是由于发掘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区接续产业,天保工程实施以后,林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真正从山穷水尽走出来,看到了前面的柳暗花明。摆脱依赖资产重组与产业格局大调整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天保工程区后续产业的攻坚部分就是改造以吃木头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
很多工程区认识到,当前林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应转移到发挥比较优势,重视支柱产业培育的方向上来,要大力发展非林非木经济,优化产业结构。2000年,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开始推行森林资源承包管护经营责任制,很多管护经营责任人在资源护理基础上组织起来合股集资,投资开发特色种养业生产。产业转型、资产重组与职工身份转换结合起来,形成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粮豆薯加工等五大基地,建起龙头企业和山特产品经销公司。
目前,这些具有林区特色的多种经营和新型加工企业,已成为绥棱林业局更具活力和潜力的支柱产业,职工大多数户均收入超过万元。据国家林业局对44个天保工程县经济社会效益监测表明,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由2003年的85.96:3.12:10.92调整为2008年的62.14:17.84:20.02。
到2010年底,大兴安岭林区对木材的依存度已由天保工程实施初期的90%下降到52.9%,并连获权威媒体授予的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吉林松江河林业局2009年的木材销售收入只占全局生产总值的20%,职工年均工资超过3万元,完全摆脱了对木材经济的依赖;辉南森经局2009年旅游收入占全局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由1997年的不足10%提高到30%,旅游收入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贵州省林业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从1997年的89.6:9.9:0.5逐步调整到2009年的59.5:21.1:19.4,森林公园旅游收入从68万元增至2.47亿元,12年间净增363倍。具有林区特色的多种经营和新型加工企业正在迅速崛起,取代大木头经济,林药种植、林产品深加工、森林旅游等新型产业成为林区新的更具活力和潜力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林区新的经济框架正在形成。多渠道就业林区职工走上发展新路四川省南江县大江口林场职工刘丛兵还记得,当年接到通知今后不准砍树时自己当时就懵住了:砍了10年树,年收入6000元左右。
不砍树,该怎么活?在天保工程区,职业角色的转变是所有林区职工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面对困境,他们拿出了当年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等不靠,自强自立,开始二次创业的奋斗。
实施天保工程后,刘丛兵由砍树人变成森林管护人,成天穿梭在林间,巡查有没有偷砍树木、私运木材的现象。他利用林中空地种起大黄、党参,还养起蜜蜂,一年的纯收入有3万多元。与此同时,各级实施单位高度重视,将富余人员妥善安置和利益机制促进管护有机结合,千方百计做好增加就业及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转岗安置职工27.6万人,吸纳20多万农民直接参与森林管护。
各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作用,加强各种技能培训,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优惠政策,扶持自主创业,协助外出务工。于是,依托天保工程,有的职工通过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从伐木人变为看林人,责任成了致富的舞台。有的职工实现了国有职工身份转换,在新的岗位就业,变成了新企业的股东、员工。有的职工创办家庭经济,开发林下资源,实现了稳定就业。
冲破大山的束缚,他们找到了发展的出路,谈笑间是自己产品的特色,是市场的需求,是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据统计,工程区职工年均工资由2000年的4437元提高到2008年的12645元,增幅达185%。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2000年职工人均年收入4059元,到2008年增长到8562元,增幅达111%。四川省2009年工程区国有林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94万元,是实施天保工程前一年1997年的2倍多。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纯收入521元,是2000年的4倍多。
吉林省森工企业职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由工程实施前的12%提高到2008年的41%。重庆市国有林场职工通过大力发展自营经济,年收入中自营经济所占比重由工程实施前的20%,提高到目前的50%,有效带动了家庭及社会就业。
本文来源:196体育官网最新版-www.aofry.com